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AI聊商店2025.7.10---中國與台灣的外送平台分析

 AI聊商店2025.7.10---中國與台灣的外送平台分析





Q:中國與台灣的外送平台分析

AI:


中國與台灣的外送平台市場發展與競爭策略存在顯著差異,這主要源於兩岸的市場規模、法規環境、消費者習慣以及科技發展程度。


台灣外送平台市場分析

主要平台與市場概況

台灣外送市場目前主要由兩大巨頭主導:Foodpanda 和 Uber Eats。根據2024年的市場調查,Foodpanda 的市佔率約為67.7%,而 Uber Eats 則為60.3% (數據可能因調查機構而異,但兩者佔據絕大部分市場)。近期有新聞指出 Uber Eats 將併購 Foodpanda,但實際合併預計要到2025年之後。

除了這兩大平台,其他如 Foodomo、街口外送、PXGo! 和 Lalamove 等也佔有一席之地,但市佔率相對較小。

市場規模與趨勢

台灣的外送平台市場在疫情期間快速發展,2020年總消費金額約新台幣48.3億元,到2022年已成長至約930.9億元,成長近18.3倍。即使在疫情解封後的2023年,消費總金額仍創新高,達到945.9億元,顯示外送已成為台灣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來趨勢:

會員經濟與 M 型化:外送市場正走向M型化,積極用戶與會員更傾向訂閱並持續使用服務,而消極用戶可能回歸實體消費。因此,強化會員體驗是業者的重要策略。

非餐飲品項拓展:除了餐飲熟食,生鮮雜貨、生活用品等非餐飲品項的需求潛力逐漸顯現,平台將持續耕耘這些領域以提高客單價。

技術智能化:未來可能整合更多智能科技,例如智能點餐、無人配送等,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彈性合作模式:對於餐飲業者而言,新興平台提供更高的營運彈性與抽成協商空間,而建立自有數位系統(如訂餐網站或 App)也有助於提升品牌掌控力。


競爭策略

優惠活動與會員福利:各平台持續推出優惠、折扣、訂閱制會員方案(如 Foodpanda Pro, Uber One)來吸引和留住消費者,例如提供免運或更多折扣。

擴大服務範圍與品項:從餐飲擴展到生鮮雜貨、生活用品等,提供「萬物皆可送」的服務。

強化合作夥伴關係:透過提供數據分析、行銷資源等方式,協助商家提升營運效率和曝光度。

差異化競爭:例如 Uber Eats 側重使用者體驗和速度,品牌定位較為精緻;Foodpanda 則以合作店家數多和優惠活動吸引大眾客群。


中國外送平台市場分析

主要平台與市場概況

中國外送市場規模龐大,是全球第一大外送市場,用戶數高達5.45億。市場呈現高度競爭格局,主要由美團外賣和餓了麼兩大巨頭主導。近期,京東也宣布進軍外送市場,使競爭更加激烈,形成「三強混戰」的局面。

市場規模與趨勢

中國外送市場規模在2022年達到1.1萬億元人民幣,預計2027年將達到1.95萬億元人民幣。日均配送訂單量已突破2億筆。

未來趨勢:

下沉市場:一二線城市市場逐漸飽和,下沉市場(三線及以下城市和鄉鎮)成為新的增長動力來源。

品類不斷拓展:外送品類已從傳統的餐飲、生鮮、日用快消,擴展到服裝鞋帽、3C數碼、時尚美妝等全品類,推動「萬物即時可達」。

技術創新: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將進一步提升配送效率、優化路線規劃。無人駕駛、無人機配送等前沿技術也將逐步應用。

會員經濟與補貼戰:平台透過巨額補貼和會員制度來搶奪用戶和市場份額。

即時零售多元化:平台從單純的外賣服務向即時零售轉型,提供更廣泛的商品配送服務。


競爭策略

補貼戰:中國的外送平台競爭異常激烈,各平台經常投入巨額補貼,例如「1元奶茶」等,以吸引消費者和商家。

「零傭金」策略:新進者如京東為吸引商家,推出免收抽成(零傭金)等優惠,迫使現有平台調整策略。

自建物流與即時配送:京東憑藉其強大的自建物流體系,強調「今天下單、今天到貨」甚至「半小時送達」的即時配送能力,挑戰傳統外送平台的效率。

生態系建構:美團和餓了麼不僅提供外送服務,還積極發展團購、酒店預訂、共享單車等多種生活服務,形成龐大的生態系統,增加用戶黏著度。

強化平台演算法:透過演算法精準預測消費者需求,優化配送路徑,提升效率。然而,這也引發了對外送員勞動權益的爭議。


兩岸外送平台異同與挑戰

共同點

疫情加速發展:兩岸外送市場都在疫情期間迎來爆發式增長,培養了大量用戶習慣。

平台集中化:兩岸市場都呈現出由少數幾家大型平台主導的趨勢。

多元化服務:外送品項從餐飲擴展到生鮮、日用品等,朝「即時零售」方向發展。

技術應用:都重視大數據、AI等技術在優化配送效率和用戶體驗上的應用。


相異點

市場規模與競爭激烈程度:中國市場規模遠大於台灣,競爭也更為白熱化,補貼戰的規模和頻率更高。

平台主導者:台灣市場以外來品牌(Foodpanda、Uber Eats)為主,而中國則以本土品牌(美團、餓了麼)佔據主導地位。

法規與勞動權益:中國外送員的勞動環境和權益問題更為嚴峻,平台演算法對外送員的壓榨問題也更受關注;台灣則相對有較多工會組織參與協商。

下沉市場發展:中國在外送市場飽和後,積極向三四線城市及鄉鎮等下沉市場拓展;台灣相對較早進入飽和階段,重心可能更多放在服務深度和品類廣度。


面臨的挑戰

勞動權益與演算法爭議:外送平台對外送員的管理模式(如演算法壓縮配送時間、薪資計算等)在兩岸都引發了勞動權益爭議。

盈利模式挑戰: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持續的補貼戰對平台的盈利能力構成壓力。

消費者黏著度:消費者對平台優惠的依賴性高,如何提升用戶忠誠度是平台面臨的挑戰。

法規監管:隨著市場發展,政府對於平台經濟的監管將更加完善,這對平台的運營模式會產生影響。


總體而言,

兩岸的外送平台都經歷了快速成長,並持續向多元化、智能化發展。然而,中國市場的規模與競爭強度更高,而台灣市場則在穩定中追求服務品質與多樣性。兩者都面臨著勞動權益、盈利能力和法規監管等共同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