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AI聊經濟2025.9.30---盧特尼克拋美版矽盾跟台灣對分的影響

 AI聊經濟2025.9.30---盧特尼克拋美版矽盾跟台灣對分的影響



Q:盧特尼克拋美版矽盾跟台灣對分的影響

AI: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近日提出「美版矽盾」以及台美晶片製造「五五分」**的構想,這在台灣和全球半導體產業引起了廣泛討論。

他的主要論點和對台灣的潛在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盧特尼克的「美版矽盾」與「五五分」主張

盧特尼克的核心主張,主要是基於地緣政治風險和供應鏈安全考量:

「五五分」的目標: 他的目標是在川普政府任期內,將美國本土的晶片自製率從目前的約2%大幅提升至40%至50%,並公開提出希望台灣與美國各自承擔一半的晶片產能。

對「台灣矽盾」的質疑: 傳統上,台灣擁有全球90%以上的先進晶片產能,被認為是能促使美國出兵保護的「矽盾」。但盧特尼克卻提出對立觀點,他質疑:如果95%的晶片在台灣,一旦發生危機,美國如何能有效取得這些晶片來協防台灣?因此,他認為過度依賴單一來源並不可靠。

安全與產能的連結: 盧特尼克暗示,只有當美國具備一半的晶片產能,才能在必要時擁有行動能力,從而真正保護台灣。他將晶片產能的轉移視為台美貿易協議和美國安全承諾的重要交換條件。他稱這是「川普總統的魔力」,要台灣「協助、同意」這項轉移。

對台灣的潛在影響

如果美國成功推動「五五分」的目標,對台灣晶片產業和整體經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1. 產業結構與產能的轉移

先進製程壓力: 「五五分」意味著台灣半導體龍頭企業(如台積電)可能需要加速在美國本土的擴廠和投資,以滿足美方的自製率要求。這可能導致台灣先進製程產能的成長速度放緩,或部分產能被「稀釋」至美國。

成本與人才壓力: 在美國設廠面臨更高的營運成本(水電、土地)和人才招募挑戰。這可能擠壓台灣晶片產業的利潤空間,並對本土人才的留用產生影響。

技術外流風險: 雖然大企業在技術保護上極為嚴謹,但配合美方建立從設計到封裝的完整供應鏈,仍可能加速關鍵技術知識在美國的累積,降低台灣在技術上的獨佔性。


2. 「矽盾」定義的轉變

從單一防禦到共同韌性: 專家的分析認為,「五五分」並非完全打破「矽盾」,而是將其定義從台灣的單一籌碼,轉變為台美之間的「共同韌性」。在危機中,台美共同掌握各半產能,能確保雙方都能持續獲得關鍵晶片,這對台美的軍事和經濟安全都至關重要。

換取更明確的安全承諾? 儘管言詞強硬,盧特尼克要求台灣配合,目的是為了讓美國更有能力協防台灣。因此,如果台灣配合部分產能轉移,理論上可能換取美國未來更堅定和明確的安全承諾。


3. 貿易與地緣政治的談判籌碼

談判角力: 盧特尼克的公開表態,被視為美國在未來台美貿易協議(如對等關稅談判)中拉高籌碼的手段,目的是向台灣施壓。台灣方面,行政院經貿辦表示對此「審慎以對」,將持續與產業界保持密切聯繫,但談判仍在進行中。

經濟與國安綑綁: 此事顯示,台美關係正進入一個經濟安全與國防安全高度綑綁的新型態談判模式。台灣的晶片產業已不僅是商業考量,更是美國戰略佈局的核心環節。


總體來說,

盧特尼克的「五五分」方案,對台灣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它挑戰了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優勢,要求台灣在主導地位上做出讓步;但同時,它也可能迫使台灣與美國建立一個更深入、更具韌性的晶片供應鏈夥伴關係,這對於提升台灣的長期安全有其積極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