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聊未來2025.8.1---推估美國雙重關稅下.台灣各產業的失業潮
Q:推估美國雙重關稅下.台灣各產業的失業潮
AI:
近期美國宣布對部分台灣輸美產品課徵 20% 的「暫時性關稅」,儘管這個稅率比原先預告的 32% 已經調降,但仍高於日韓的 15%,這對於台灣的產業鏈,尤其是高度仰賴美國市場的企業,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這項關稅政策與新台幣近期走強的雙重壓力,可能導致部分產業面臨訂單減少、獲利空間壓縮,進而引發裁員或無薪假等失業問題。以下是受衝擊較大的幾類產業,以及其可能面臨的失業狀況:
高衝擊產業
資訊硬體與電子零組件:雖然半導體產品可能在豁免清單中,但其他資訊硬體(如 PC、手機)及電子材料等產業,將面臨成本轉嫁困難、需求下滑的困境。尤其對於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零組件供應商,訂單若被轉向東南亞或墨西哥等低關稅地區,可能會直接導致產線縮減、裁員,甚至被迫停業。
傳統產業(機械、工具機、扣件):這類產業在美國市場的佔比高,且與日韓等競爭對手相比,關稅劣勢更加明顯。例如,工具機產業在中小型產品線將受到較大影響,許多業者已表示訂單減少。這些產業多為中小企業,一旦訂單流失,員工生計將首當其衝。
運輸工具(汽車零組件、自行車):汽車零組件雖然有產品驗證期較長的保護,但長期來看,可能面臨客戶將生產基地移往低關稅地區的壓力。自行車產業則因整車與零組件輸美比例高,關稅對成本的影響相當顯著,部分業者已調高產品售價以因應。
中等衝擊產業
醫療器材:雖然製藥產業暫時豁免,但醫療器材面臨 32% 的高關稅,將導致成本增加並影響獲利。雖然該產業對美國市場依賴度高,但因產品技術門檻較高,短期內轉單效應可能不會立即出現大規模失業潮,但中長期來看,廠商將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
紡織業:部分紡織品被列入高關稅清單,但由於許多台廠早已將生產線外移至東南亞或中南美洲,因此對台灣本土產線的直接影響相對有限。不過,若品牌客戶因關稅成本而調整訂單,仍可能影響國內的研發與管理職位。
影響較小的產業
半導體產業:半導體是台灣對美出口的核心,目前在豁免清單中,且在美國《晶片法案》的推動下,美國仍需要台灣半導體的供應。儘管未來仍有被課徵關稅的風險,但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使其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
鋼鐵、製鞋與食品業:這些產業多數與日韓等競爭對手面臨相同的關稅稅率,因此在公平競爭下,影響有限。部分製鞋廠因已在全球建立完善的生產布局,可以透過調整產能來應對。
總體而言,
關稅帶來的失業風險主要集中在高度仰賴美國市場、且產業鏈缺乏彈性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若無法及時轉型、開拓新市場,或是將生產線外移,將面臨生存危機。政府若能提供足夠的輔導與補助,協助企業升級轉型或分散市場,將是減緩失業潮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