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AI聊商戰2025.7.12---在墨西哥設廠的台商.如何應對美國30%關稅

 AI聊商戰2025.7.12---在墨西哥設廠的台商.如何應對美國30%關稅




2025.7.12.

川普宣布:歐盟、墨西哥30%關稅.



Q:在墨西哥設廠的台商有哪些.

AI:

根據經濟部的統計,目前在墨西哥設廠的台商已超過 300家。這些台商的產業領域非常多元,涵蓋了電子、汽車零組件、紡織、機械等。


以下是一些在墨西哥設廠的知名台商:

主要電子製造商

許多台灣的電子大廠都在墨西哥設有生產據點,主要為了供應北美市場,特別是因應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的關稅政策。

鴻海 (Foxconn):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服務商。

英業達 (Inventec):主要生產伺服器、筆記型電腦等。

緯創 (Wistron):提供電腦、伺服器等產品的代工服務。

和碩 (Pegatron):蘋果產品主要代工廠之一。

廣達 (Quanta Computer):主要生產筆記型電腦、伺服器等。

緯穎 (Wiwynn):緯創集團旗下,主要生產伺服器,其墨西哥廠區是供應美系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客戶的重要據點。

啟碁 (WNC):網路通訊產品供應商。

研華 (Advantech):工業電腦領導廠商。

仁寶 (Compal Electronics):主要生產筆記型電腦、智慧型裝置等。

貿聯 (BizLink):連接線材和連接器製造商。

台達電 (Delta Electronics):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提供者。

晶睿 (Vivotek):網路攝影機品牌商。

環旭電子 (USI):電子設計製造服務供應商。

光寶電子 (Lite-On Technology):光電零組件製造商。

華碩 (ASUS):電腦及手機品牌商。


汽車零件製造商

由於墨西哥是北美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許多台灣的汽車零件廠商也在此設廠,以便就近供應給當地的車廠。

乙盛 (Eson Precision):精密模具與汽車零件製造商,為鴻海集團旗下公司。

英濟 (Injeq):精密塑膠射出成型及模具製造商。

吉茂 (Jimou):汽車水箱製造商。

台全 (Tai-Chung Electronics):汽車電子零件製造商。

皇田工業 (Huangtien Automotive Trim):汽車內裝件製造商。

廣華-KY (Grand Hua-KY):汽車內外飾件供應商。

鉅祥 (G-SHANK):精密沖壓件製造商。

聯嘉 (LEADGEN):車用LED燈具供應商。


其他產業

除了電子和汽車零組件,還有其他不同產業的台商在墨西哥投資:

永豐餘 (YFY):造紙業。

年興紡織 (Nien Hsing Textile):牛仔布料製造商。

東元電機 (TECO Electric & Machinery):馬達及重電設備製造商。

佳和 (Jia He):紡織業。

信邦 (Sinbon Electronics):連接器及線束製造商。





Q:在墨西哥設廠的台商.如何應對美國30%關稅

AI:

若在墨西哥設廠的台商面臨美國加徵30%關稅的挑戰,這是一個需要多方面應對的複雜問題。以下是一些關鍵的策略和考量:

1. 評估產品原產地規則(Rules of Origin)

這是最重要的環節。美國對墨西哥產品加徵關稅,通常與產品是否符合特定的原產地要求有關。

美墨加協定(USMCA)的利用: 如果產品符合USMCA的原產地規則,通常可以享受零關稅或較低的關稅。這表示產品的相當一部分價值必須在北美地區(美國、墨西哥、加拿大)生產,且特定零組件也需符合區域內容要求。

深度審視供應鏈: 台商需要仔細檢查其產品的材料來源和生產流程。如果關鍵零組件來自中國或其他非USMCA成員國,即使最終產品在墨西哥組裝,也可能無法符合USMCA的原產地要求,進而面臨關稅。

增加在地採購: 積極尋求在北美地區採購原料和零組件,以提高產品的區域價值成分,使其符合USMCA的免稅條件。

避免「洗產地」的風險: 美國政府會嚴格打擊透過墨西哥進行「洗產地」的行為,即將中國製造的產品簡單轉運或進行最低限度的加工後,再出口到美國以規避關稅。這類行為一旦被發現,將面臨嚴厲的懲罰。

2. 供應鏈重組與優化

面對關稅壓力,供應鏈的彈性和韌性至關重要。

多元化供應來源: 除了在墨西哥生產,考慮是否能從其他不受關稅影響的國家或地區採購關鍵零組件。

深化墨西哥本地化生產: 不僅是組裝,更要考慮將更多的生產環節,例如零組件製造、研發等,轉移到墨西哥,以增加產品的墨西哥原產地比例。這有助於強化供應鏈的在地化,並降低受外部關稅影響的風險。

考慮「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 美國鼓勵企業將生產轉移到其盟友國家,墨西哥作為美國的重要貿易夥伴,符合這一趨勢。台商可利用此機會,加強與美國客戶的合作,並積極參與北美產業生態系統。

3. 產品組合與市場策略調整

分散市場風險: 降低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積極開拓墨西哥本地市場、中南美洲市場,甚至歐洲或亞洲市場。這有助於降低單一市場政策變動帶來的衝擊。

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聚焦於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即使面臨關稅,其利潤空間也較大,更能承受關稅成本。同時,高技術產品可能較難被替代,客戶對價格敏感度也相對較低。

4. 政策遊說與溝通

積極與美國、墨西哥政府溝通: 台商可以透過商會、產業協會等管道,向美國和墨西哥政府表達對關稅政策的擔憂和建議,爭取有利的政策環境。

尋求專業諮詢: 聘請熟悉國際貿易法規和關稅政策的律師、會計師或顧問,協助分析關稅影響,並制定合法合規的應對方案。

5. 成本控制與營運效率提升

精實生產: 在墨西哥廠實施精實生產,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以部分抵銷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

財務規劃: 評估關稅對現金流和利潤的影響,並制定相應的財務應對方案,例如調整定價策略、優化庫存管理等。

總結

面對美國可能加徵的30%關稅,在墨西哥設廠的台商應採取綜合性的策略,從原產地規則的符合、供應鏈的重組優化、市場的多元化、政策的積極參與到內部營運效率的提升,多管齊下,才能有效降低衝擊,維持競爭力。這不僅是挑戰,也可能是一個重新評估和優化全球供應鏈的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