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AI聊危機處理2025.9.25---如何釋放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的萬噸湖水

 AI聊危機處理2025.9.25---如何釋放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的萬噸湖水




2025.9.25.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



Q:如何釋放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的萬噸湖水

AI:


根據對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的相關報導與專家分析,要安全釋放這座蓄水量可能高達數千萬噸(滿水位約9100萬噸)的湖水,是一個極為複雜且充滿風險的挑戰。

由於堰塞湖的壩體是天然土石崩塌堆積而成,結構鬆散且不穩定,傳統或主動的排水方法都面臨巨大的困難與風險:


不可行或風險極高的方案

爆破(引爆):

風險: 專家普遍認為,貿然使用炸藥爆破壩體會產生瞬間的巨型洪峰,將比自然潰壩釋放更猛烈、更具破壞性的洪水與泥流,對下游聚落造成毀滅性災害。

難度: 堰塞湖體積龐大,需要的炸藥量難以估計,且不一定能炸出足夠穩定的導流通道。


抽水(抽乾):

難度: 堰塞湖蓄水量極大,即使在短時間內只排掉三分之一,每天也需要處理數千萬噸的水量。以現有的工程能力,很難找到足夠的排放空間,也無法在時間壓力下完成如此龐大的抽水作業,因此被視為不切實際的方案。

快速開挖導流工程:

難度: 由於堰塞湖地處偏遠,加上壩體鬆散,要運送大型機具進行開挖作業非常困難,甚至可能需要半年或更久的時間才能完成。在短時間內(例如數週或數月),難以趕在下一次豪雨或颱風來臨前完成穩定、足夠的疏導工程。


可行且被採用的主要策略

面對這種規模巨大、結構不穩定的堰塞湖,國際和台灣專家通常採取的唯一可行策略是與時間賽跑的「監測、預警與疏散」,以及在評估可行時進行的**「引流降壓」**。


持續監測與預警(風險管理):

這是當前最關鍵的措施。透過即時監測壩體穩定性、湖面水位、降雨量等數據,預測可能的溢流或潰壩時間點與影響範圍。

一旦達到預警標準,立即啟動細胞簡訊廣播、警報與強制疏散下游居民,確保生命安全是首要目標。


自然溢流與引流降壓(控制式釋放):

由於主動工程難度高、風險大,實際情況多半是堰塞湖在水位自然上升後,自行在壩頂找到溢流口。

在有機會且時間許可的情況下,工程人員會嘗試在壩頂開挖或加固一條穩定的引導溢洪道,目的是讓湖水有序、緩慢地排放,避免湖水瞬間衝垮壩體造成毀滅性的「洪峰」。然而,馬太鞍溪堰塞湖在形成後短時間內就溢流,可能來不及進行此類工程。


簡而言之,處理花蓮馬太鞍溪這樣的大型堰塞湖,重點不在於「如何快速排光」萬噸湖水,而是在於**「如何在自然排洪的過程中,盡全力將對下游的傷害降到最低」。主要的應對方式是透過精確的監測與預警**,贏得寶貴的疏散時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