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AI聊職場2025.9.22---美國科技為何無法自行開發類似TikTok演算法

 AI聊職場2025.9.22---美國科技為何無法自行開發類似TikTok演算法




Q:美國科技為何無法自行開發類似TikTok演算法

AI: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科技業界一直在探討的議題。美國科技公司之所以難以複製類似TikTok的演算法,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核心演算法的獨特與複雜性

TikTok的推薦演算法,尤其是「For You Page」(為您推薦)背後的邏輯,與傳統的社交媒體演算法有根本上的不同。

以「內容」而非「社交」為中心:傳統的社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最初是基於「社交圖譜」(social graph)來推薦內容,也就是你朋友喜歡或分享的東西。而TikTok的演算法則是基於「興趣圖譜」(interest graph),它更注重用戶與內容本身的互動,例如你觀看一個影片的時長、是否重複播放、點讚、評論或分享,以及你對特定主題、音樂和視覺風格的偏好。即使你沒有追蹤任何人,TikTok也能在短時間內準確地找出你可能喜歡的影片。

快速學習與精準預測:TikTok的演算法被設計成能夠在用戶觀看幾個影片後,就迅速學習並精準預測其喜好。這種快速的「冷啟動」(cold start)能力,讓新用戶也能在短時間內獲得高度個人化的體驗。這背後的技術包含了對影片內容(如字幕、聲音、視覺元素)的深度分析,以及對用戶行為模式的複雜建模。


2. 數據與文化差異

TikTok的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在中國擁有龐大的抖音用戶基礎,累積了多年來在短影音領域的豐富數據和經驗。

龐大的訓練數據:抖音在中國市場的成功,為TikTok的演算法提供了海量的用戶行為數據。這些數據不僅包括用戶的觀看、互動習慣,還包含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內容偏好。這使得演算法在訓練時,能夠理解並適應東亞文化中的獨特趨勢和流行元素,這對於美國公司來說是難以在短時間內複製的。

文化細微差別的理解:演算法的成功不僅是技術問題,也與對當地文化的理解息息相關。TikTok的演算法在中國市場長期深耕,使其能更好地捕捉和推廣具有文化共鳴的內容,這種能力很難僅憑技術手段在其他文化中複製。


3. 競爭與市場定位的挑戰

美國的科技巨頭,如Meta(Instagram Reels)和Google(YouTube Shorts),雖然也推出了類似的產品,但都面臨著各自的挑戰。

既有產品的包袱:Instagram和YouTube已經有龐大且根深蒂固的產品生態和用戶習慣。Instagram的核心是圖片分享和社交,而YouTube的核心是長影片。它們在推出短影音產品時,必須在維持既有用戶體驗和核心業務的同時,進行演算法的調整,這遠比從零開始建立一個專注於短影音的平台要困難得多。

用戶習慣的慣性:用戶已經習慣了在不同平台上消費不同類型的內容。要讓Instagram或YouTube的用戶完全轉向以短影音為主的體驗,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來改變他們的既有習慣。


總結來說,TikTok演算法的成功是獨特的技術路線、龐大的數據優勢以及對用戶行為的深刻理解三者結合的結果。這使得美國科技公司在試圖複製其模式時,不僅要面對技術上的挑戰,還必須克服數據、文化和市場定位上的障礙。這也解釋了為何在美國政府推動下,TikTok母公司必須為美國市場開發一個獨立的演算法版本,因為這個核心技術是無法輕易出售或轉移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