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聊未來2025.7.5---推估中國報複美商台商撤離中國的措施
Q:推估中國報複美商台商撤離中國的措施
AI:
中國政府對於撤離中國市場的美商和台商,通常會採取多種報復措施,這些措施可能不明確公開,但實際執行起來往往具有針對性和影響力。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報復手段:
1. 限制市場准入與經營
行政審批刁難: 對於仍在中國營運的相關企業,中國政府可能會透過增加行政審批流程、延遲許可發放、嚴格甚至過度執法等方式,阻礙其正常經營或新項目落地。
稅務審查與罰款: 加強對這些企業的稅務審查,找出「違規」之處,並處以高額罰款。
不公平競爭: 鼓勵或扶持國內競爭者,在政策、補貼或資源配置上給予傾斜,使得美商和台商在市場上處於劣勢。
2. 供應鏈與貿易限制
出口管制: 限制或禁止對撤離企業或其所在國家出口關鍵原材料、零組件或技術,打擊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運作。例如,中國曾對稀土出口實施管制。
進口限制: 對來自相關國家或企業的產品設置貿易壁壘,如提高關稅、實施額外檢疫或安全標準,甚至是非關稅壁壘。
供應鏈干預: 利用其在供應鏈中的影響力,施壓中國本地供應商停止與這些企業合作,或延遲交付。
3. 法律與輿論壓力
反壟斷調查: 啟動針對相關企業的反壟斷調查,並可能祭出巨額罰款,作為其「市場行為不當」的懲罰。
網路安全審查: 以國家安全為由,對相關企業進行網路安全審查,可能導致其數據或技術受到限制。
限制人員流動: 限制相關企業的高階主管或技術人員的簽證申請或出入境,影響其人員配置和營運。
官媒宣傳: 利用官方媒體進行負面宣傳,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影響消費者對這些品牌的好感度,甚至呼籲抵制其產品。
4. 針對性措施
「不可靠實體清單」: 中國商務部於2020年發布了「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可以將對中國企業實施歧視性措施、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的外國實體列入清單,並採取相應的限制或懲罰措施。這可能成為報復撤離企業的工具。
企業高管及員工的壓力: 透過各種非正式管道,對企業在中國的員工、甚至高管施加壓力,影響其經營決策。
中國報復措施的特點:
模糊性與不透明性: 中國的經濟制裁往往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或官方聲明,其執行方式相對模糊,難以追溯,這使得受影響的企業難以尋求法律援助或國際仲裁。
非正式手段: 除了官方制裁外,中國更常使用非正式手段,例如延遲通關、加強檢查、媒體批評等,這些手段難以被證明為直接的報復行為。
選擇性執法: 報復措施的執行往往是選擇性的,會根據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進行調整,避免對自身產業造成過大衝擊。
持久性: 一旦被列入「黑名單」或成為報復對象,相關企業可能長期面臨經營上的挑戰。
總體而言,中國對撤離企業的報復,旨在對其他考慮撤離或與中國政策相悖的企業產生震懾作用,以維護其經濟和政治利益。這些措施通常以「殺雞儆猴」的方式進行,讓其他企業在做出類似決策時三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