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聊職場2025.7.29---2025年7月南台灣颱風淹大水.為何地方首長束手無策
Q;2025年7月南台灣颱風淹大水.為何地方首長束手無策
AI:
以下列出幾個可能的原因:
1. 極端氣候變遷與降雨強度增加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和強度增加。台灣的颱風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性:
強颱比例增加,降雨強度更大:即使侵台颱風數量沒有顯著增加,但強颱的比例上升,且颱風帶來的平均降雨量和降雨強度都有顯著增加。這意味著在短時間內,降下累積雨量的能力更強,超過現有排水設施的負荷能力。
颱風移動速度變慢:有些颱風在台灣附近移動速度減緩,導致滯留時間拉長,造成更長時間的降雨,進而累積更高的總雨量,加劇淹水情況。
當短時間內降下遠超設計負荷的雨量時,無論地方政府準備多完善,現有的排水系統、防洪設施都可能難以應付,導致淹水。
2. 治水工程與都市發展的挑戰
台灣過去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治水工程,如「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的水環境建設,旨在改善易淹水地區並提升防洪能力。然而,治水並非一蹴可幾,且面臨以下挑戰:
城鄉發展密度高:南台灣部分地區都市化程度高,地表透水面積減少,加上部分區域地勢低窪或鄰近河川,更容易積水。
工程標準與極端降雨的落差:現有的防洪標準是根據過去的降雨模式設計,但在面對極端降雨時,設計標準可能不足以因應。要全面提升所有區域的防洪標準至足以應對「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極端降雨,所需經費與時間都非常龐大。
河川、排水系統與抽水站維護:雖然有持續進行改善,但排水系統的日常維護、清淤,以及抽水站的運作效能,都是影響排水能力的關鍵。若維護不足或設備老舊,都會影響應變能力。
3. 預警、應變與資訊傳遞的挑戰
地方政府在颱風應變上肩負重責,包括:
決策的不確定性:地方首長在颱風來襲前,需要根據氣象資訊( often imperfect and with uncertainty )決定是否停班停課,以及是否需要撤離。這些決策需要權衡災害風險、社會運作、經濟影響等多方因素,並承擔決策後果。
資訊不對稱與民眾認知:即使氣象單位提供預警,但民眾對於災害風險的認知程度不一,部分民眾可能不願配合預防性撤離或不重視防颱準備,增加應變難度。
應變資源的限制:地方政府的防災預算雖然逐年增加,但面對大規模的複合式災害,如同時發生淹水、土石流、停電等情況,有限的人力、物資和機具可能難以同時應對所有災情。中央政府會提供支援,但資源調度仍需要時間。
災情通報與搶救時效:淹水範圍廣泛時,災情通報、評估與搶救需要大量人力與時間,尤其在交通受阻的情況下,效率會受到影響。
4. 中央與地方分工協調
台灣的災害防救體系分為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三層級,各自有其職責。
地方政府為第一線應變者:地方政府在颱風來襲時是第一線的應變單位,負責執行各項防災措施,例如開設收容所、撤離民眾、調度地方救災資源、處理地方災情等。
中央政府提供支援與協調:當地方政府無法應付災害時,中央相關部會(如內政部、經濟部、農業部等)會主動派員協助,或依地方政府請求指派協調人員提供支援,包括調度國家層級的人力、物資和技術支援。
協調與整合的挑戰:儘管有明確分工,但在實際應變中,跨部門、跨層級的協調與資訊整合仍可能面臨挑戰,影響救災效率。
總結
因此,所謂的「束手無策」可能並非地方首長不作為,而是多重複雜因素交織下的結果,包含:極端氣候帶來的超乎預期降雨量、現有基礎建設的承載極限、決策者面對不確定性的挑戰,以及應變資源的限制與多層級防災體系協調的複雜性。這也凸顯了在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當下,台灣在防災體系上仍需持續精進,包括提升預警準確性、強化基礎建設韌性、加強跨部門協調,以及提升民眾的防災意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