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AI聊商業模式2025.11.22---蝦皮店到店的商業模式渥荷無法應用到中國

 AI聊商業模式2025.11.22---蝦皮店到店的商業模式渥荷無法應用到中國



Q:蝦皮店到店的商業模式渥荷無法應用到中國

AI:



蝦皮店到店的商業模式,確實很難完全照搬到中國大陸,這主要與兩地**市場環境、電商發展成熟度、物流體系和消費者習慣**的巨大差異有關。


蝦皮店到店的核心策略在台灣是:

1.  掌握物流主導權與降低成本:避免被超商物流業者制肘,透過自建物流體系(店到店)降低對第三方超商的依賴,並藉由免運或低運費吸引消費者。

2.  數據蒐集與O2O:透過實體門市(店到店)蒐集精準用戶數據,並可能將門市作為線下追加銷售或城市衛星倉。

3.  優化取貨體驗:提供更快速、更彈性的取貨選擇(如智取門市、無人店)。


中國大陸難以照搬的原因

1. 物流體系極度發達且激烈競爭

* 「最後一公里」解決方案已成熟:

中國大陸的快遞行業已非常成熟,「菜鳥驛站」(阿里巴巴旗下)、「豐巢快遞櫃」(順豐旗下)等早已遍布城市各處,提供了極度便捷的包裹自取服務,且通常是免費或極低成本。

* 時效要求極高:

消費者普遍習慣了「當日達」或「次日達」的配送速度,對物流的時效性要求比台灣更高。「店到店」模式雖然有價格優勢,但在速度上難以匹敵高效的快遞體系。

2. 消費者習慣差異

* 習慣送貨到家/櫃:

大陸消費者更習慣將包裹直接送到小區(社區)的菜鳥驛站或快遞櫃,或由快遞員直接送上門。專門為了取網購件而設立的純取貨門市,缺乏複合式超商的功能,吸引力相對較低。

3. 租金與成本考量

* 店面租金高昂:

在一線城市開設大量純粹用於取件的實體門市,其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可能會抵消其在物流上的節流優勢。

4. 市場競爭者強大

* 電商巨頭的自建物流:

阿里巴巴(菜鳥)和京東(京東物流)等巨頭在物流領域投入巨大,已形成難以撼動的規模和網絡。蝦皮若要從零開始建立一個能與之抗衡的「店到店」網絡,挑戰極大。



中國的替代方案(已有的類似模式)

雖然蝦皮店到店的「大量自建取貨點」難以推廣,但其背後的邏輯(掌握末端、降低成本)在中國是以其他形式實現:

* 菜鳥驛站/快遞櫃:這是最接近「店到店」功能的替代品,作為包裹集中收發點,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派送壓力。

* 電商自營+線下合作:許多電商平台是透過與現有便利店、社區小店合作(類似台灣早期的超商取貨),或者依靠菜鳥、豐巢等第三方平台。


結論:

 蝦皮店到店在台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填補了超商物流過度飽和及成本上升後的市場空缺。但在中國大陸,這個空缺已被更早、更廣泛且更智能的「驛站/快遞櫃」體系高效填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