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聊商戰2025.11.6---台灣企業為何不敢投資類似OpenAI
Q:台灣企業為何不敢投資類似OpenAI
AI:
這是一個精準且深刻的觀察。
台灣企業「不敢」或「較少」投資類似 OpenAI 這種需要巨額燒錢、長期虧損且以顛覆性基礎技術為目標的公司,
主要根源於**產業結構、資金文化和市場規模等幾個關鍵因素。
1. 產業結構的思維慣性:重硬體與代工文化
* 專注於短期獲利與成本控制:
台灣多數成功企業建立在**高效製造、供應鏈整合和硬體代工**的基礎上。
這種模式要求企業必須具備強大的成本控制和迅速量產能力,強調可預見的短期回報。
* 缺乏「燒錢換市場」的基因:
投資數十億美元在一個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都無法保證盈利的基礎研究項目(OpenAI 的模式),
在傳統的台商思維中,被視為不可接受的巨大風險,而非策略性投入。
* 目標是應用而非基礎科學:
台灣的 AI 投資更傾向於「AI 應用」,
即利用 AI 優化現有產業(如智慧製造、半導體設計、醫療應用)來提高效率或減少人力成本,
而不是去開發像 GPT 這種改變人類溝通模式的基礎模型。
2. 資金與創投文化的保守性
* 投資人對高估值的懷疑:
OpenAI 成立初期就能獲得數十億美元的承諾資金,並在短時間內將估值推到數百億甚至千億美元。
台灣創投界相對保守,對缺乏實質營收或清晰盈利路徑的「夢想型」高估值公司,普遍抱持懷疑和低估的態度。
* 缺乏「無限期」耐心的資金:
矽谷的創投和科技巨頭(如微軟)有能力和意願提供「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允許公司長期虧損來建立技術護城河。
台灣的投資基金(特別是缺乏國家級戰略基金支持時)往往尋求在5到7年內看到明確的退場機制和高額回報。
* 資金規模的差距:
台灣創投基金的總規模與國際頂級基金相比仍有差距,難以單獨支撐像 OpenAI 這種極度燒錢、需要數十億美元計算資源的基礎 AI 研究。
#3.市場規模與國際化視野的限制
* 本土市場的限制:
許多台灣新創或投資項目會首先考量台灣市場的規模。
而像 OpenAI 這樣的基礎設施級技術,從第一天起就必須瞄準全球市場。
如果團隊或投資人缺乏全球視野和落地經驗,就難以支持這種規模的投資。
* 人才與國際連結:
頂尖 AI 人才的競爭是全球性的,OpenAI 吸引了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
台灣企業在與國際科技巨頭競爭這類**金字塔尖端的技術人才**時,仍面臨巨大挑戰。
總結與展望
台灣企業並非不重視 AI,但其投資策略更傾向於穩健、實用主義和與現有產業結合。要出現類似 OpenAI 的投資,需要:
1. 國家級戰略支持:
設立有巨大規模和長期耐心的「政策性投資」,支持基礎 AI 研究。
2. 企業思維轉變:
鼓勵大型企業將部分盈餘投入到顛覆性創新**,接受長期虧損來換取未來的競爭優勢。
3. 金融環境國際化:
吸引更多具有全球視野和高風險承受能力的國際資本進入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