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聊未來2025.7.30---推估川普如何讓台廠供應鏈乖乖到美國設廠
2025.7.28.
川普再點名「台企赴美設廠」
Q:推估川普如何讓台廠供應鏈乖乖到美國設廠
AI:
1. 課徵高額關稅 (Imposing High Tariffs)
這可能是川普政府最直接也最主要的手段。
針對性關稅: 川普可能會對從台灣或其他國家進口到美國的特定產品,特別是電子產品、半導體等,徵收高額關稅。這會大幅提高這些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售價,降低其競爭力。
迫使在地生產: 關稅的目的是讓在美國境外生產的成本變得比在美國境內生產更高。面對高關稅的壓力,台廠為了維持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和利潤,會被迫考慮將生產線轉移到美國。
擴大關稅範圍: 川普政府過去曾討論將關稅擴大到更廣泛的進口產品,甚至包括從其他國家轉運的商品。這會增加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促使企業選擇更「安全」的生產地點。
2. 減少現有補貼與限制 (Reducing Existing Subsidies and Restrictions)
審查並可能削減現有補貼: 雖然拜登政府透過《晶片法案》等提供了大量補貼來吸引半導體廠到美國設廠 (例如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投資),但川普政府可能會重新審查這些補貼政策。如果他認為這些補貼未能有效達到「美國優先」的目標,或者他更傾向於透過關稅而非補貼來吸引投資,那麼現有的補貼可能會被縮減甚至取消。
強化在地化要求: 未來可能會對獲得政府合約或參與特定產業鏈的企業,施加更嚴格的在地化生產要求,例如規定一定比例的零部件必須來自美國境內。
3. "美國優先" 的產業政策 (America First Industrial Policy)
稅務優惠: 延續並可能擴大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中對國內生產的稅務優惠,例如降低企業所得稅率、提供加速折舊(100%費用化)等,讓在美國設廠更具吸引力。
簡化法規: 承諾大幅減少對製造業的環境、勞動等法規限制,以降低企業在美國營運的成本和行政負擔。
支持國內供應鏈: 鼓勵並支持美國本土企業發展,可能透過政府採購政策優先選用美國製造的產品,甚至透過國防或國家安全名義,要求關鍵產業供應鏈設在美國境內。
4. 談判與施壓 (Negotiations and Pressure)
雙邊貿易協議: 川普可能會利用雙邊貿易談判作為籌碼,要求貿易夥伴(包括台灣)提供更多優惠條件或承諾在美國投資設廠,以換取更好的市場准入或避免關稅。
非關稅壁壘: 除了關稅之外,川普政府也可能透過其他非關稅壁壘,例如更嚴格的產品標準、原產地規定等,來增加進口產品的難度,從而鼓勵本地生產。
挑戰與影響 (Challenges and Impact)
儘管這些策略可能對台廠造成壓力,但台廠是否會「乖乖」到美國設廠,還取決於多重因素,包括:
成本考量: 美國的土地、勞動力、能源成本通常高於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這對追求效率和成本控制的台廠來說是一大挑戰。
供應鏈生態系: 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需要高度整合的供應鏈生態系,包含材料、設備、零組件等眾多環節。在美國重建這樣一個完整的生態系需要時間和巨額投資。
政治風險: 頻繁的政策變動,例如關稅的突然增減,會增加企業的營運不確定性,讓長期投資決策更為困難。
技術保護: 台灣在半導體等領域擁有領先技術,台廠也會考量將核心技術外移到美國可能帶來的技術洩露或競爭加劇的風險。
總體而言,
川普會透過懲罰性關稅和誘因性政策(如稅務優惠)雙管齊下,同時配合強硬的談判策略,迫使台廠考慮將部分供應鏈甚至整個生產線轉移到美國,以實現其「美國製造」的目標。然而,這其中存在許多複雜的經濟和地緣政治考量,結果如何仍難以預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